李克敬,1659年出生在峄县的书香家庭。在家庭教育熏陶和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峄县志》记载,李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48岁的李克敬在台儿庄呈献《雅颂八章》。康熙皇帝极为赞赏。1715年,李克敬赴京会试,接着参加殿试,高中二甲第九名,官终翰林院编修。
一生勤谨,精于进取,笔耕不辍,践行孝道,友爱他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峄县志》有“克敬性孝友”和“为其母舐目,得重明”的记载。母亲患有眼疾,有失明的危险,十分痛苦。李克敬看在眼里,疼在心间。听说用舌尖舔舐利于治疗,他就为母亲舔舐,直至母亲康复。他还在经济上接济弟兄,把节省下来的俸禄分给他们。李克敬“教人善于奖诱”,经常勉励和要求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勤于读书,精于进取。在他的鼓励和诱导下许多人“卓有成就”,并“掇巍科,应禄仕”。李克敬善于“施与”他人,并不告诉子弟。他离世后,当兵马指挥李某来信说“受大恩,幸得官,思有以报”的时候,家人事先并不知道此事。
李克敬孝敬父母,友爱弟兄,勉励亲朋,诱导下属,仁爱他人,充分体现出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
传承“孝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使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幸福和谐新枣庄的今天,挖掘和传承李克敬的“孝友”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学派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要想立业,必须修身,修身首推行孝,做到孝道多闻,孝念多思,孝事多做,孝行多赞。牢记行孝的六个要点:一是尊敬父母,做到“敬父如天,敬母如地”,使他们心情愉悦。二是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及时解除病痛。三是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做到衣食无忧,创造“冬温夏凉”的环境。四是多看望父母,解除他们的孤独感。五是规劝父母不正确的言行,以免出现差错。六是尊重父母的正确意见,大力发展父母的事业。抵制不孝的五种不良行为:一是四肢不勤,无心照顾父母。二是好赌贪饮,无力照顾父母。三是偏袒妻子儿女,不善照顾父母。四是贪求私欲,致使父母蒙羞。五是行凶斗狠,危害父母身心。修身的目标是追求高尚的道德,道德的核心是尊重和责任。父母是我们生命和智慧的给予者,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对他们尽责,行孝。只有心中有父母,才会眼中有他人;只有心存尊重,才会学会感恩;只有对父母行孝,才能对社会负责。
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分为“孝养”和“孝敬”,“孝养”主要是满足长辈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孝敬”主要是满足长辈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对长辈只有做到了有婉容、,有愉色、有和气、有深爱,才称得上“孝敬”。孝道的三个境界:小孝“能养”,即赡养父母,做到“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中孝“不辱”,即不使父母忧心、生气,做到“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大孝“尊亲”,即尊敬父母,做到“乐其心”。尽孝不仅仅是道德的义务,更是源于心灵深处的大爱。太阳光大,父母恩大。乌鸦犹知反哺之情,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百善孝为先”,我们只有孝敬父母,子女才能孝敬我们,才能营造温馨美满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