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周易》乾卦和坤卦,是千百年来启迪国人心智的重要哲学理念,被历代学者所推崇,体现出先哲对“人”与“天”关系的认知,以及对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解读。围绕“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人文学者孙虹钢以及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杨柱才。
记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如何理解“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杨柱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古人基于天人合一的认识,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法天,天的特性就是寒来暑往、四时不悖、永恒不变又亘古常新。倡导君子法天,就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道运行一样劲键运转,永不停息,用创造性的革新不断适应新变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体现在这句话上就是,一是“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劲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劲健自强”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所推崇。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劲健自强”的现实途径。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就曾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记者:在我国社会历史演进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理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孙虹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涵养了中国人乐观自信的性格,并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这背后的哲学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遵从与深刻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节奏和规律的,不论是个人、群体、社会,都应该遵循规律,奋发向上。
杨柱才:“自强不息”的精神渗透在我国社会演进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具有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特点。而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反过来又推动和引领社会的进步。
记者:有学者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局限性,对此应该如何认识?
孙虹钢:虽然有人对于这个哲学理念中包含的崇尚自然、君子道德等持有不同意见,但这一理念在整体意义上并不过时。自强不息,遵从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杨柱才:“自强不息”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自然人,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者:“自强不息”在当代有着怎样现实的指导意义?
孙虹钢:对于当代人来说.我觉得“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两种指导作用。一是告诫人们不管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一定要找到前进的持久动力,才能走得更远。就像老子说的“胜人者自力,自胜者强”,就是要我们管住自己,学会自控,让自己的生命动力永不衰竭。二是要正视当前社会
中存在的浮躁心态。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浮躁之风。我们现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正是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实现“自强不息”的长远发展。
杨柱才:从个人层面来讲,“自强不息”提出了一种奋斗精神,激励人们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就是激励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以一种拼搏的精神应对人生的难题,提醒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怎样去面对。
同时,它还有另外一层指导意义,就是对功成名就或者人到中年以后出现懈怠心理时,应该如何应对。因为人在年轻时,拼搏的劲头总是很足,但是这种拼劲很难贯穿一生。对任何人的任何阶段,“自强不息”都是一种基础性的指导,“自强不息”就是一种“德”,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核心之一。
此外,文化意义上的自强不息.还提醒人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应该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时代发展趋势,民族的发展未来,以及芸芸众生的利益结合起来,否则就走向个人主义。
(摘自《半月谈》2015年第15期)